血常规检查报告怎么看?儿童验血、验尿小常识有哪些?上海市儿童医院检验科主任张泓教大家秒懂验血报告!戳链接观看完整视频:检验科主任教您秒懂验血报告
Q:什么是血常规呢?
A: 血常规是指通过检测患儿外周血中血细胞的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了解血液中各类成分的状况。血常规检测目前通常使用全自动血常规仪检测,必要时用显微镜检方法对三大系统的形态进行确认。三大系统的数量以及形态变化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疾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疾病疗效、转归的常用指标。
Q: 化验单上箭头方向分别代表什么?
A: 一张血常规化验单上有三大血细胞系统参数检测的约30余项结果,每一项目均提供正常参考值。化验单上有些参数出现向上或者向下箭头表示高于或者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提示这些参数存在异常情况,建议就医,明确异常原因。化验单上没有箭头,提示所检测的血细胞各类参数和形态分布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表明该次血常规检查结果无异常。但有时并不代表机体一切正常,需要结合患儿的体征和其他检验检查综合判断。另外,有些患儿所检测的结果虽然还在参考范围内,但已经接近正常参考值的高值或者低值,必要时可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机体变化。
Q:血细胞的三大家族有哪些?
A:白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
Q:白细胞家族有哪些成员?
A:白细胞(WBC)的分类有:① 中性粒细胞② 淋巴细胞③ 单核细胞④ 嗜酸性粒细胞⑤ 嗜碱性粒细胞
Q:白细胞的临床功能和意义是什么?
A:白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当白细胞升高和降低的时候分别有不同意义:①反应性增高:多见于急性细菌感染、严重烧伤、 急性出血、术后等 ;②肿瘤性增高:如白血病。③原发性降低:原因不明;④继发性降低:可由某些急性感染(常见于病毒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血液系统疾病或伴脾肿大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导致。
Q: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它的作用是什么?
A: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抵御细菌的重要免疫细胞。一旦细菌入侵机体,出现炎症,中性粒细胞就大量聚集到感染部位,包围并吞噬细菌。中性粒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分解细胞内的细菌或者组织碎片,避免病原微生物进一步在体内扩散。因此,当中性粒细胞增高,提示存在细菌感染。
Q:什么是淋巴细胞?它的作用是什么?
A:淋巴细胞白细胞总数的30%-40%,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是抵御病毒的重要免疫细胞。当病毒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淋巴细胞、NK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不仅能精确识别病毒,还能产生高度特异性抗体结合并杀灭病毒。与此同时,以杀伤性T细胞和NK细胞为代表的淋巴细胞亚群,能直接摧毁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这对于人体对于抵御病毒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当淋巴细胞升高,主要提示各类病毒感染,除此之外,还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Q: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它的升高和降低分别意味着什么?
A:嗜酸性粒细胞是参与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是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导致,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如蛔虫病蛲虫等或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嗜酸性粒细胞降低,往往是慢性荨麻疹、抑郁/焦虑和应用皮质激素之后等。
Q:什么是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升高和降低分别意味着什么?
A:单核细胞可同时抵御细菌和病毒感染,无特异性。升高通常由这些原因导致:①可见于一些特殊病原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降低无临床意义,因为单核细胞本身在人体内的含量就很少。
Q:什么叫白细胞的生理性变化?
A:白细胞的生理变化主要有2大原因。1、年龄因素:出生1-3天新生儿白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占绝对优势,到4-6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上升。婴儿期淋巴细胞较高,可达70%。2~3岁后淋巴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上升;4~6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因此,不同年龄段,各类白细胞参考值范围不同,家长带孩子就诊时,正确填写年龄非常重要。2、日间、运动、情绪等因素: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仅有一半随血液循环流动(循环池),另一半黏附于血管壁(边缘池),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仅计数了循环池中的白细胞。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的情况下,循环池和边缘池中的白细胞会重新分配,从而影响白细胞计数值。通常情况下早晨低、下午高;安静低、运动高;休息低、进食高。
Q: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升高和降低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A:在儿科临床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主要用于婴幼儿及儿童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红细胞升高的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红细胞降低的原因为各种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Q:贫血的分类有哪些?
A:贫血的主要分类有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其中营养性贫血较为普遍。缺铁性贫血(IDA)在儿科临床最为常见,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通常建议血常规检查筛查贫血,6~9月龄儿童检查1次,1~6岁儿童每年检查1次。
Q:血小板升高和降低所代表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A:血小板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常见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一般是感染、骨折、出血和手术后。此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等疾病血小板也会增加。
小结:白细胞家族可以用来鉴别感染类型造血系统疾病;红细胞家族可以用来鉴别贫血;血小板家族可以用来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反应性增高。
Q:验血时哪些项目需要严格空腹呢?
A:正常情况下,各项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都是来自对正常人禁食12-14h后采集早晨空腹血检测的结果。如果餐后采血,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中各种生化成分都会出现暂时性变化,不能反映机体真实情况,检验结果与参考区间无可比性,无法获得准确的临床判断。因此,部分检查项目需要需要禁食12-14h空腹采血。需要禁食项目:1)糖代谢: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等;2)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载脂蛋白E、游离脂肪酸等;3)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I型胶原羧基β特殊序列、骨碱性磷酸酶等;4)血小板聚集。无需禁食项目:全血细胞分析、微量元素、感染性标志物、病原体抗体等检测一般无需禁食。
Q:小宝宝的禁食要求是怎样的?
A:婴幼儿的禁食要求与成人不完全相同!空腹一般指禁食后8-12小时。对于婴幼儿,既要保证血标本采集的质量,又不能让受试者禁食过久,可根据以下规律来控制其禁食时间:
1)母乳喂养的受试者,只需禁食2-3小时或下次喂养之前;
2) 配方奶喂养的受试者,禁食3-4小时或下次喂养之前;
3) 若受试者已经添加辅食,一般禁食5-6小时或下次喂养之前;
4) 若受试者与成人一样的饮食,禁食至少8小时。
Q:尿液标本的留取需注意什么?
A 、尿液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在安静状态、常规生活、饮食的状况下留取。留取标本前家长应洗手并清洁患儿的会阴部及臀部,使用一次性尿液收集器进行采集,注意切不可混入粪便或其它分泌物。尿液标本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尽快送检,放置时间过久会是尿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如细菌繁殖、蛋白变性和细胞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
各种尿液检验样本留取方法:
1)尿常规:随机尿,即留取任何时间的尿液,常用于门急诊病人、清晨尿,收集早上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标本或第二次晨尿,尿量不少于5ml。
2)2小时尿:收集清晨6时至8时尿标本,主要用于分析尿钙、尿蛋白、尿肌酐排出量。
3)24小时尿:即第1天上午8时排空膀胱并弃去此次尿液,再收集以后24小时内的所有标本。用于肌酐、总蛋白、尿素、电解质等定量测定。收集24小时尿液标本的应加防腐剂。
4)尿培养标本:留取中段尿、导尿或穿刺尿,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使用间隙留取,使用无菌管留取。
免责声明:《验血报告怎么看?检验科主任教您秒懂》,链接:https://mp.cnlke.com/article-156.html 部分来源于互联网或网民编辑,如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客服处理,本站不为其内容负责!
Copyright 科学备孕指南 版权所有